人大代表建议(已归档)

关于对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第136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3-01-04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人力社保局

衢市人社函〔2022〕100号

李巨代表:

你在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对衢州市产业技术工人加大培育与引进的建议》(第136号)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当前,衢州市围绕“工业强市 产业兴市”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四省边际科创和人才高地,市人力社保局围绕质量提升、发展提效,积极推进我市工业领域产业人才队伍的培育和建设,主要举措:

一、人才培养方面。专技人才:一是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近年来,我们对工业企业参评职称给予政策倾斜,对在工业企业一直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并已成为单位业务骨干的专业技术人员,若符合相应条件,可直接申报中级职称,对是否具有助理级职称不作要求。二是坚持高端引领选拔人才。在我市新“115人才”、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省、市人才项目选拔推荐过程中,实现人才培养与我市发展同频共振,对重点产业、关键技术的企业和人才,实施优先选拔,如2021年评选的第二批12名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有3人来自工业企业,按行业划分占比最大。三是做好专技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和制度化建设。开发建成了“衢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习平台”,累计注册用户4.9万人,鼓励工业企业和经信部门将继续教育情况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岗位聘任、聘期考核、业绩考核等的依据。同时,借助衢州学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东南数字研究院等单位申报、承办省级高级研修班项目,仅今年,就有包括工业场景数字孪生技术创新应用”、“化工企业污染防治前沿性实用技术”等多个工业领域高研班开班,满足我市工业领域高层次人才能力提升和研修需要。技能人才:深入推进技工院校提质扩量行动,统筹技工院校发展布局,优化技工教育发展环境。目前我市共有8所技工院校,在校生7000余人,已实现技工院校县(市)全覆盖。2022年4月,我市2所技工院校的4个专业群入选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名单。下一步,将落实浙江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技工教育提质增量行动的意见》精神,优化专业结构,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供给和产业发展有效衔接。同时,将支持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建设集技能实训、技能评价、师资培训、技能竞赛、校企合作、就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支持符合条件的技工院校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为企业职工和社会技能劳动者提供优质技能人才评价服务。

二、人才引育方面。一方面,注重完善人才待遇,解决人才后顾之忧。一是实行人才津贴制度。支持工业企业高级职称人才培养发展,落实对工业企业等重点产业领域企业从事本专业技术岗位的副高级职称人才每人每年1万元、正高级职称人才每人每年2万元的津贴激励。二是实行租房补助制度。重点针对本科及以下人才首次在衢就业、暂未购房且未租住人才周转房、公租房、人才公寓等政府性保障房的非衢州户籍企业员工,给予每年3000元的租房补贴,享受期限2年,购房当月开始停止享受。三是实行购房补助制度。对在衢与企业签订三年以上劳务合同,且参加社保的非衢州户籍企业员工,首次购房给予一次性2万元补助;公积金缴存员工除享受公积金政策待遇外,从购房当年至在衢工作期间每年给予8000元补助。四是实行员工招引奖励制度。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各类院校、劳务经纪人、村集体、在职企业员工等主体,为企业输送市外新员工并参保3个月及以上的,给予1500元/人的奖励。对本地人力资源机构根据其年度营业收入、引育成效等因素,给予相应奖励。另一方面,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政校企机构合作。一是支持市外学生来衢就读、实习。对市外学生来衢就读中职院校的免除学费、代收费、住宿费,对家庭经济困难的给予补助。对开展校地合作办学的东西部协作城市,给予办班补助。对当年度接收来衢参加实习学生超过40人的各类主体,给予3万元奖励;实习留衢就业人数达到20人以上的,再给予2万元奖励。对实习满一个月以上的学生,给予500元/人·月实习补助,享受期限不超过6个月。二是支持企业与各类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对以“订单班”“冠名班”形式培养学生的(学制2年以上,每班20人以上),给予10万元/班的补助。三是支持服务站驻点招聘。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商会、学校等各类主体为我市设立人才劳务驻点招聘服务站的,根据绩效给予输送奖励。服务站年内输送(含派遣)省外劳动力100人及以上的,奖励2万元;每增加50人,增加奖励1万元,最高不超过10万元。

三、人才平台方面。积极鼓励我市建有省级、市级研发平台的工业企业申报博士后工作站,全市累计已建成工业领域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0家,累计引进博士后人才50余人。设站单位与我市主导产业高度吻合,均为市内各产业领域龙头企业,涵盖新材料、新能源、特种纸、数字经济、生命健康、装备制造等产业,2021年总产值达到241.23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14.7%。构建校企合作平台,依托我市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浙大衢州“两院”等资源,加强人才项目信息对接,有针对性地做好平台人才招收和科技项目交流信息服务,积极推动工业企业人才培养、项目成果落地,实现人才集聚与产业培育联动发展。

感谢你对衢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希望你继续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建好言献好策。

衢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2年9月30日

(联系人:江苗,联系电话:3087556)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