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建议(已归档)

关于对市八届人大第一次会议第86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3-01-04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人力社保局

衢市人社函〔2022〕98号

郑胜华代表:

你在市八届人大第一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加快培育产业技术工人助力“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的建设》(第86号)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全市技工院校立足地方产业,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进一步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前,我市共有技工学校8所,其中,技师学院有1所,高级技工学校1所,技工学校6所。初步统计,与技工院校建立校企合作的企业200余家,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其中本地就业率达70%以上。大量毕业生留在衢州大中型骨干企业就业,成长为企业技术技能骨干。

聚焦合作能级,推进协同创新组织建设。一是共建产业学院。紧紧围绕我市重点打造的六大产业群,联合行业协会和企业建立多元主体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在产业园区共建产业学院,政校行企联姻育工匠。二是共建“助企服务站”。为落实“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探索在企业建立技工院校“助企服务站”,通过“助企服务站”开展技术合作与服务,让校企合作联系更紧密、反应更及时,实现常态化、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三是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技工院校积极引进企业技能大师进校园,共建集技术服务、技能培训、技术研发为一体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名师带徒、技术革新等活动,为衢州职业技工教育和企业经济发展搭建高技能人才交流与研修平台。

聚焦重点产业,加大专业建设。一是统筹调整专业结构。顺应区域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动态调整技工院校专业设置,近年来,增设机械设备维修、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制浆造纸工艺、航空服务等40余个专业。鼓励技工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研究制定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共同开发和设置专业,针对岗位设置专业方向,专业精准对接产业,专业群对接产业链。二是合作制订专业教学标准。邀请企业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共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调整课程设置、开发理论课与岗位技能实训课教材、制订学生评价与考核标准等。三是共同打造教学创新团队。加强校企之间资源互补、师资共享力度。企业建设“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学校教师定期进企实践锻炼,培养“双师型”教师。学校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进课堂,实现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双向流动,通过“双进工程”建设师资团队。

聚焦就业导向,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一是共同推行学徒制培养。按照工学结合模式,推行学徒制培养,校企共同教学、共同评价,开展联合教学诊断,实行校企双主体育人。通过学徒制培养,学生所学技能与企业岗位匹配度高,受到企业的争抢,2022年校企岗位供求比高达1:8以上,顶岗实习平均月薪4000元以上,部分就业岗位月薪1万元以上。二是共同推进产教协同育人。通过引企入校、学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共同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项目化培养模式,大力发展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职业教育。三是营造融合育人环境。开展“大师进校园”活动,开展技能竞赛指导、传统工艺技艺传承、优秀企业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等活动。企业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派优秀员工定期到校开展讲学活动,开设“企业大师大讲堂”。

聚焦服务企业,开展技能培训认定。一是开展高质量技能培训。技工院校在技能人才培训和认定工作中承担了主力军的作用,为“技能衢州”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根据企业需求,通过“一企一方案”“订单式”“点单式”“项目式”等多种方式,面向在职职工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今年以来,全市技工院校开展社会化职业技能培训2万余人次。二是开展技术合作与服务。根据企业生产需要,学校师生参与企业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成果转移转化。充分利用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技术服务平台为全市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咨询。如衢州市技师学院校企共同申报国家专利37项,技术攻关达60余项。

下一步,顺应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我市将以《衢州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出台为契机,积极推动“产教训”融合发展模式。

一是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鼓励校企联合招生、“双元”育人,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支持企业优秀高技能人才参与院校教学资源、培训项目开发或教学授课,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培训有机衔接。深化“厂中校、校中厂”建设,鼓励技工院校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校企合作。

二是推动产业学院建设。支持技工院校在产业集聚区、经济开发区、特色小镇设立产业学院,实现“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由企校双师共同培养技能人才。

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配置。完善师资培训体系,建立技工院校教师与企业高技能人才交流机制。

四是推进社会化培训。技工院校将切实承担公共培训和技能评价职能,为企业职工提供优质技能人才培训评价服务。

同时,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全面推进“产业+人才”工作,坚持“一手抓引进培育,一手抓留住用好”,广泛吸引集聚人才和智力,为我市工业加快高质量发展,助力衢州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和打造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是注重平台聚才,提升人才水平。进一步加强与浙大、电子科大等各类高等院校、重大平台、本地学校院所的对接合作,加快培育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端技术人才。深入实施千企万人培训工程,发挥好市县两级的企业家大学苑平台作用,坚持办好各类研修班、研讨班和专题培训班。持续做好我市工程技术领域职称评审工作,着力壮大我市产业人才队伍力量,增强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二是注重产业聚才,打造人才高地。进一步做长做强产业链,有力夯实人才集聚根基。围绕六大产业链,推进产业招商、人才招引、以才带才,着力引进一批与我市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创新创业人才、科研人才和管理人才。充分发挥好巨化、华友、元立等龙头标杆企业的示范效应,鼓励和引导企业着力引进急需紧缺的产业链复合型人才。

三是注重服务聚才,优化人才环境。进一步加大系列人才政策的宣传、推广、落实力度,用足用好人才激励政策福利。加快推进人才数字化改革,发挥现有产业、孵化、园区、创新等平台优势,做好高端人才招引配套服务,及时收集和协调解决企业问题和诉求,努力解决人才关心的就业、就学、就医和住房等“关键小事”,着力打造更加优质的营商环境和人才环境,确保各类人才在衢州创业有舞台、创新有载体、发展有空间。

感谢你对衢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希望你继续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建好言献好策。

衢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2年9月30日

(联系人:柴芃累,联系电话:3086902)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