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关于对市政协八届二次会议第239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3-11-13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衢州市人力社保局

衢市人社函〔2023〕98号

九三学社衢州市委员会:

你们在市政协八届二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破解六大产业人才短板助力建设四省边际人才桥头堡的建议》的提案(第239号)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你们在提案中分析的产业人才存在问题和相关建议,很有价值,与市委市政府深入推进“五链”融合深化工业强市战略的要求十分吻合。为做好提案答复工作,在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的统筹协调下,市人力社保局会同相关单位对照建议,认真研究,逐条分析,逐项细化,将聚力建强人才链作为中心工作,将产业人才引育用留作为四省边际人才桥头堡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在建立健全人才能力评价体系上向产业人才倾斜。一是绘制产业人才图谱,聚焦产业精准引才需求,率先启动新材料产业人才图谱编制,围绕产业链绘制人才鱼骨图,深入摸排龙头企业、链主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重点企业人才需求,梳理汇总分氟硅新材料、动力电池新材料、电子化学品、特种功能材料等四大领域各类人才资源,方便部门单位、重点企业、重大平台按图索骥,精准招引人才,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接。目前,图谱已汇集两院院士、国家级人才、知名企业家、高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信息1000余条,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人才科创基金等机构信息160多家。二是优化完善产业人才评价标准,制定《衢州市高层次人才认定评价实施办法》,形成“直接认定、评审认定、自主认定”三位一体的人才认定体系,赋予产业链链主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重点企业人才认定自主权,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企业可根据年薪、能力、业绩等引进的老专家、老教授、实用人才开展自主认定,政府给予相应人才政策,让“人才好不好,企业说了算”。三是推进技能评价认定工作,近年来,我市不断扩大技能等级认定备案企业数量,提升企业自主培养高技能人才能力,全市上半年完成20家技能等级认定备案企业遴选工作,截至目前,全市有技能等级认定备案企业290家,可认定63个职业(工种),基本涵盖了我市产业发展社会急需紧缺工种。

(二)在持续完善招才引智政策体系上向产业人才倾斜。近年来,我市点面结合,纵横贯通,积极当好招才引智的管理员和服务员,不断探索引才育才的最优路径。一是加强高层次人才招引激励,创新出台《衢州市“南孔精英”计划遴选管理办法》,更大力度支持企业引才,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增A+类创业人才项目,单个项目资助额度从600万元提升至1000万元,新设立创新人才、创新团队项目,入选创新人才项目A、B、C三类的,分别按人才年薪的70%、60%、50%给予用人单位每年最高100万元、60万元、40万元的引才薪酬补助,补助不超过5年;对40周岁及以下青年人才入选创新人才项目的,上浮5%的奖励额度。二是加强市外员工招引激励,以引进市外员工为导向,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建立省外驻点招聘基地,拓宽中西部省际劳务协作渠道。加大招聘奖励力度,鼓励以亲带亲、邻带邻等形式招引员工。为企业输送市外新员工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岗企业职工,最高给予2500元/人的奖励。三是打造人才培养飞地,着力构建“企业下单提需求,政府搭桥引人才”的人才集聚模式。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分析,顺藤摸瓜精确定位全国范围内专业匹配度较高的高等院校,并携有关企业至所在高等院校建立校地企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入合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打造互利互惠“人才培养飞地”。

(三)在迭代完善人才开发培育体系上向产业人才倾斜。近年来,市人社局协同相关部门不断完善相关平台、机制,夯实人才留衢稳定就业基础。一是建立实绩为导向的人才激励机制,对全职在衢工作的高层次人才给予最高50万元每年的津贴奖励。其中,对工业企业等重点产业领域企业从事本专业技术岗位的副高级、正高职称人才每人每年1万元、2万元的津贴;在企事业紧缺职业(工种)一线对口岗位工作的高级技师、技师每人每年1万元、5000 元的津贴。二是进一步加强培养选拔,支持人才参加继续教育、学术交流、出国(境)培训和各类实践活动。设立绿色产业发展研究院,到企业工作的优秀人才,可以申请事业编制,既可以在政府享受身份编制,又能在企业拿到高薪待遇。三是创新实施博士后工作站,2022年出台《衢州市博士后工作实施办法》,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等重点企业建设博士后工作站,创成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实现了零的突破,博士后“引育用”服务体系得到张雁云副省长批示肯定。目前,全市已建有74家博士工作站,集聚市内外高校院所的博士147多名,申请专利数139项,发表文章数116篇,主持科研项目84项,解决企业技术难题85项,80%的建站主体反映取得明显经济效益,可统计的经济效益约8.4亿元。

(四)在优化升级人才服务保障体系上向产业人才倾斜。一是健全服务机制,出台《衢州市高层次人才服务实施办法》以及教育券等3个配套办法,明确在衢高层次人才可享受创业创新、生活服务等7大类服务事项,分层分类明确服务主体,今年5月份通过教育券保障的高层次人才数量同比增长近4倍。建立“亲才月月谈”机制,先后召开产业创新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医卫人才三期“亲才月月谈”活动,听取人才对产业创新发展和青年人才招引的意见建议,进一步营造“感情上亲近人才、工作上支持人才、服务上温暖人才”的良好氛围。二是激励人才安衢留衢,完善了《衢州市引进高层次人才购房及租房补助实施细则》,将“服务于市本级工业企业的‘双一流’高校本科毕业生”和“产业链龙头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引育国家和省级人才工程成效显著企业引进的退休返聘人才”纳入到购房补助范围;将全日制本科毕业生、衢州高校(衢州学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衢州市技师学院,下同)毕业生纳入租房补助范围。对普通学历的企业员工给予最高14万元的购房补贴、3000元的租房补贴。三是出台高质量就业创业政策,着眼助企政策长期化、就业政策动力化、政策红利普惠化,制定出台“1455”高质量就业创业政策体系。针对企业员工,从引、育、留、用各个环节都给予补贴。来衢就学的,我们按照招生即招工的理念免费就学;来衢见习实习的,给予见习实习补贴;来衢就业的,给予社保补贴、子女就读家庭交通补贴和职业技能培训补贴。

(五)在建好用好人才平台支撑体系上向产业人才倾斜。一是坚持一产业一研究院、一县一研究院,全面加强与大院名校合作,依托浙大衢州“两院”成功创建省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是全省首批六个技术创新中心之一,山区26县唯一,目前又组建衢州资源化工创新研究院、膜材料创新研究院、化工新材料创新研究院、高端电子化学品创新研究院、动力电池和储能研究院等5家研究院。二是注重企业研发机构洽谈引进,将建设研究院或引入高层次人才条款作为重大招商协议必要条款,目前鹏辉、先导、吉利等百亿级项目的企业研究院落地工作都在推进中,其中鹏辉新能源单个企业研究院建成后将引入高层次人才150多名。特别是建立浙大衢州“两院”、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东南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平台,以及县级创新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三是打造一流技师学院,按照省一流技师学院建设标准,全力推进“衢州市一流技师学院”项目建设,加大承担技工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竞赛集训、公共实训、就业服务等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能力,为衢州“六大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技能人才保障。

但正如你提案中提到,各地对人才的招引竞争越来越激烈,受城市能级、区位条件、产业发展等限制,我市在六大产业链人才引进培养上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结合你提出的5个方面建议,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增后劲,不断加强人才引育,做大人才基本盘,全力打造四省边际人才科创桥头堡,重点将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五链融合,拓展人才链动能增长。一是加强高层次人才建设。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充分发挥侨胞、乡贤、商会、协会等资源力量,设立海外引才工作站、商会引才工作站,聘请引才大使。修订高层次人才项目评审引进办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层次人才项目引进落地全流程管理,全年新评审高层次人才项目40个,落地15个以上。二是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聚焦我市重点产业和重点就业群体,深入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全年开展新蓝领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2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1万人。完善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加强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持续深化“新八级”制度试点工作。继续加快推进一流技师学院建设项目,落实高质量发展技工教育的政策措施。三是加强产业人才招引。深化“双招双引”,组织开展秋季校招“人才周”活动,举办专场推介招聘活动,以人才培养飞地建设为契机,构建高校招聘网络,建立高校引才工作站,新引进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1200人以上。对六大产业链链主企业实现精准服务,启动“百十千万亿”企业员工服务招引计划,落实市外员工引育政策,加快市外员工引进。

(二)依托平台载体,构筑引才聚才新渠道。一是推进科教园区建设。持续深化科教园区规划研究,完成科教园区城市设计,启动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一流技师学院等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支持衢州学院成功申硕,指导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双高”建设。指导本地高校深化与省内外优势高校的合作,共同打造一流学科。二是推进企业创新机构建设。聚焦主导产业、重点企业,持续推进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创新站等平台建设,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或实施院士合作项目4个以上,全年新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家、博士创新站20家以上。三是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持续推进“一县一产业园”建设,通过衢州人服产业园发挥招商引才平台功效赋能“产业兴市”,通过实施组团外招、合作联招、路演轮招、市县双招等方式,吸引人力资源企业入驻,主动对接杭州市人力系统,推动杭衢两市及各县(市、区)人力资源“山海协作”。

(三)紧扣服务保障,全面提升人才服务软硬件支撑。一是做优数字赋能。迭代升级浙里人才之家衢州频道,夯实数据底座,从服务端向治理端拓展。围绕市级人才项目引进全链条管理,建设项目智管系统,探索人才项目申报遴选、流转落地、管理服务等全流程在线办理。二是做强发展支撑。建立完善人才就业创业金融支持渠道,引领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加大对人才企业、人才项目投资力度,支持各类高层次人才来衢创新创业和初创期创新型企业快速成长。推广人才险,引导财险机构创新产品、机制和服务,完善科技保险产品体系,提供全方位、一揽子保险保障。三是做实关键小事。根据人才走访调研情况,梳理制定年度人才服务“十件实事”,对账推进落实。制定高层次人才服务管理办法,细化人才就医、子女教育、家属就业等保障举措,让人才安心、安业。加强人才住房保障,加快建设青年人才社区,持续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筹集,加强周边配套、生活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为人才提供更加宜居宜业宜留的生活环境。

感谢你们对衢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希望你们继续为加快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争当“两个先行”示范窗口、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衢州实践建好言献好策。

衢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3年8月21日

(联系人:张沛,联系电话:1356702311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