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提案(已归档)

衢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对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第067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4-08-19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衢州市人力社保局

衢市人社函〔2024〕66号

揭政东委员:

你在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期间提出《关于打造“新时代衢州工匠之城”》的提案(第067号)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今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省委市委关于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的决策部署,坚持市县一体、部门联动,以打造“五链五圈”技能型社会建设模式为抓手,深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目前,衢州市技能人才总量45.5万人,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数比重为35.83%,排名全省前列。

一、主要做法

(一)打通“创新链”,构建高质量技能人才“培养圈”。一是优化政策新供给。坚持高起点谋划,先后制定出台《衢州市“南孔精英”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市域技能型社会建设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7年)》《衢州市总工会关于全面推进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7年)》《关于加快推进衢州市职业院校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大力实施主导产业技能强基行动、数字高技能人才倍增行动、服务业技能人才培育行动、重点就业群体技能提升行动、个体劳动者技能富业行动和平台经济劳动者素养提升行动等技能提升“六大行动”,增强技能人才培育新动能。二是创新大培训一体化机制。我市“大培训一体化带动三新人群就业致富”项目获评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中期评估优秀项目,品牌化培训经验被国家发改委作为浙江共富领域十条经验之一在全国推广。今年重点推进大培训一体化机制在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培训服务、培训评价、培训品牌等方面迭代升级。深化共富学院建设,整合14个部门培训项目和资源,持续推进1个总校+N个市内外专业教学基地+N个基层服务点建设,发布“线上培训地图”,打造覆盖城乡的“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三是推进工匠学院扩面提质。整合优化各类社会教育培训资源,推进市、县、企业三级工匠学院(工匠讲堂、工匠课堂)体系建设,培育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27家。持续开展职工“学历与技能提升行动”,安排100万元经费支持1500名职工实现学历提升和技能晋级。今年以来,全市已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56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9649人、高技能人才5517人。

(二)激活“人才链”,构建高水平技能人才“评价圈”。一是企业评价更加自主。持续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将技能人才评价权放给企业,真正做到“是不是技能人才,企业说了算;人才好不好,企业说了算”。目前全市共有技能等级评价企业294家,累计有4.3万余名技能人才通过企业自主评价方式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二是技能人才职业成长通道更加畅通。稳步开展职业技能等级“新八级”制度试点,将原有技能等级从五级延伸为八级,进一步打破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天花板。目前,巨化集团、元立公司、江山变压器公司3家企业先后被列入省级“新八级工”试点企业。落实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政策,打破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与职业技能评价界限,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发展通道,促进两类人员融合发展。三是竞赛评价更加科学。构建“综合赛+行业赛+乡村赛+企业赛”四赛一体的竞赛体系。举办首届四省边际高技能人才竞赛交流活动。承办全国乡村振兴大赛浙江选拔赛育婴员工种项目竞赛,我市选手包揽省选拔赛育婴员职工组、学生组第1名。

(三)强化“保障链”,构建高标准技能人才“创富圈”。一是政策引导保障增技增收。实施技师(高级技师)人才津贴制度,对在企业紧缺职业(工种)一线对口岗位工作,所在企业已实施技能等级津贴制度,能较好发挥技能带头人作用的技师、高级技师,分别给予每人每年5000元、1万元的人才津贴。通过这项政策引导,推动全市600余家用人单位建立技能水平与收入待遇挂钩制度,有效打通“职工增技—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共富链条。二是创新技能型社会基本单元。制定“双富六融合”技能型乡村(社区)培育指引、“双增六融合”技能型企业培育指引,征集首批市级技能型乡村(社区)培育单位25个、技能型企业培育单位250家。打造“一村一品”技能品牌,根据产业布局和技能人才基础,持续打响万田村播、常山阿姨、开化农三师等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技能品牌,强化典型引领、推进以点带面。三是建立金融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机制。柯城区为技能人才、技能创富型企业量身定制无抵押、免担保、纯信用的“技能共富贷”产品,贷款额度最高300万元,利率比同类产品最高优惠150BP。产品发布仅半个月,贷款276户,贷款金额2515万元。四是建立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和业绩贡献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稳步推行“能级工资”集体协商,充分发挥集体协商在助力“扩中提低”收入分配重大改革的积极作用,截至6月底,全市622家已建会规上企业签订“能级工资”集体协议,覆盖率76.3%。

(四)延伸“联结链”,构建高层级技能人才“联盟圈”。一是深化四省边际职业培训联盟建设。加强与上饶、黄山、南平等浙皖闽赣四省边际地市人社部门交流合作,开展浙皖闽赣四省边际职业培训联盟成立5周年系列活动,扩容联盟基地数量至70家,发挥联盟成员单位专业优势,加强技能人才共育、师资队伍共享、信息资源共用、社会服务共推、技能证书共认、就业渠道共建。推进联盟家政服务、乡村旅游、村播电商、茶艺师等品牌校地联培互训,遴选联盟“金牌讲师”30名。二是推动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建设。突出发挥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创建国家级、长三角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各1家,省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28家,组建省级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5家,衢州助力乡村振兴赋能共富工作室联盟入围全省十佳,浙江江山变压器股份有限公司姜振军劳模创新工作室采用聚氨酯树脂浇注成型的新1级能效干式变压器研发项目获评省级年度十大技术攻关项目。三是推进劳模工匠助企行志愿服务专项行动。建好劳模工匠数据库,录入全市各级劳模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信息1100余条。持续擦亮衢州劳模工匠助企服务队品牌,组织开展进企业、进车间、进校园等志愿服务90余场,帮助解决技术难题300余个。围绕制造业“数字赋能”“节能降碳”和企业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职工安全隐患即时抓拍“金点子”评选活动,吸引全市3710家企业、约30万职工参加,累计提供图像图片近万张、建议献言近千条,评定市级优秀金点子18个,推荐的8个作品获评省级优秀。

(五)提升“服务链”,构建高品质技能人才“生态圈”。一是加大高技能人才表彰力度。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目录,每年开展“南孔精英”高技能领军人才、青年人才遴选工作。推荐评选全国五一劳动奖状1个、奖章3人,全国工人先锋号2个,省劳动模范25人、省模范集体6个和市劳动模范100人、市模范集体12个;1入选大国工匠培育项目。二是加强人才服务保障。支持引导各地各单位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根据技术技能岗位需求设定一定比例的岗位面向高技能人才进行选聘。推进“才呼我办”人才服务增值化改革,加强人才创业项目申报、落地空间、融资支持、成果转化、上市辅导、知识产权保护等全方位服务保障,推动人才服务从“保障型”向“发展型”转变。推广“衢州人才码”, 提升公共服务可及性与便捷度。三是加大技能人才宣传。开展劳模工匠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等系列宣讲活动144场,覆盖职工人数8800余人。广泛开展高技能领军人才宣传,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讲好“技能故事”,不断营造尊重技能、尊重人才氛围。

二、下步工作思路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吸收委员提出的意见建议,以助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全面推进市域技能型社会建设行动,推动更多技能人才迈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给技工“C位”,让技能“流行”,持续塑造劳动者队伍总量势能、结构红利和素质资本的叠加优势,为全省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积极提供衢州元素、贡献衢州经验,不断打响具有衢州地方特色的新时代工匠之城品牌。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聚焦模式创新,加快深化大培训一体化机制。围绕“新蓝领、新农人、新工匠”提技增收目标,进一步深化四省边际(衢州)共富学院建设,为“三新人群”提供培训—就业—增收的“一站式”服务。二是聚焦示范引领,培育“百村千企”技能型社会基本单元。加强技能型乡村(社区)、技能创富型企业培育指导,好中选优推荐一批建成省级技能型社会基本单元。三是聚焦增技增收,加快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发布技能人才分职业、分技能等级工资价位信息,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和业绩贡献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会同总工会开展“能级工资”集体协商要约行动。四是聚焦精准育才,建强技师学院。集中力量建强建好市技师学院,向全国优质技工院校、省一流技师学院迈进,发挥龙头引领示范作用。探索职技融通改革,鼓励支持技师学院和高校开展“技能+学历”长学制人才培养。

感谢你对衢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希望你继续为推动衢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吸引力、辐射力、带动力、引领力的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建好言献好策。



衢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年7月15日      


(联系人:马兆柱,联系电话:13362006642)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