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提案(已归档)
衢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对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第213号提案的答复
衢市人社函〔2025〕54号
王敏委员:
你在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期间提出《关于加快我市产业人才引育 推动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的提案(第213号)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实施了一揽子高层次人才、企业员工引育、高质量就业创业等政策,在免费就学、购房补助、培训补贴等各方面领跑四省、优于周边,在人才引育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效果,衢州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全市连续4年引育青年大学生4万人以上、硕博人才1000人以上,连续3年跻身全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前50强。
(一)系统构建人才住房保障机制
一是全面落实高层次人才购房补贴政策。对新引进45周岁以下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全日制博士,给予60平方米(目前预估100万元)购房补助;35周岁及以下“双一流”高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及相应层次人才,给予30平方米购房补助;35周岁及以下的其他高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或服务于市本级工业企业的“双一流”高校本科毕业生,给予15平方米购房补助。在智慧新城指定区域购房也可直接申领房票抵扣首付。2024年,市本级企业累计兑现高层次人才购房补贴2500余万元。
二是全力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建立以公租房、保租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精准识别群体需求,分层分类实行差异化保障。聚焦产业工人住房保障,重点发展小户型、低租金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建筑面积以70㎡以下为主,租金不高于同地段同品质住房市场价的85%,配备基本家具家电,实现拎包入住。自2022年起,全市已开工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4万套(间),目前已投入运营6080套(间),累计保障产业工人7000余人。
三是全面完善产业人才住房保障政策。积极推广产业工人房票政策,自2025年1月实施以来,已有365名产业工人申领10万元房票用于市区首套房购置。对社保缴纳在衢州本级民营企业新引进来衢且签订三年以上服务协议的全日制本科毕业生或衢州高校全日制毕业生,三年内每年按照1.2万元/年·人的标准发放安家补助。对首次在衢就业、暂未购房且未租住人才周转房、公租房、人才公寓等政府性保障房的非衢州户籍企业员工,给予3000元/年·人的租房补贴。
(二)系统推进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
一是深化基础设施与生活配套建设。2025年计划实施120个基础设施项目,年度投资50亿元。产业发展平台方面,综保区启动区建成投用,二期即将进场施工;汽车配件产业园、浙大中试基地二期等项目加速推进。园区品质提升项目中,港悦东庭、嘉悦东庭等住宅项目预计年底前完工;东港缤纷水街5月启动二次招标,计划7月开工,建成后将打造集休闲、购物、娱乐于一体的生活中心。市政交通配套持续优化,年内计划建设40条道路,目前玉龙路等9条已通车,兴业大道等主干道建设正提速推进。
二是深化政企协同打造综合服务体。借鉴元立公司模式,已建成10余个集生产、办公、生活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引入餐饮、商超、医疗等便民设施,实现人才“15分钟生活圈”全覆盖。同时,布局文体设施,东港文体中心完成概念性设计,未来将进一步丰富人才精神文化生活。
(三)系统深化产教融合发展举措
一是优化本地高校专业设置。衢州学院增设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人工智能等工科专业,停招物联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专业,构建新材料、智能制造、绿色建筑、教育师范、现代服务管理、数字经济等六大专业群;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全力推进“2+3+2”专业群建设,建成医护康养、工业互联网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升级数字创意设计、现代商贸服务、智能制造3个专业群,布局运动休闲、化工新材料(新能源)2个新兴专业群;衢州技师学院2025年新增“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装配”等6个专业,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
二是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积极开展“订单班”“冠名班”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等多元化校企合作形式,为企业精准提供技能人才定向培养、企业职工培训、技术研发支持等服务。全市技工院校与企业合作举办“订单班”“冠名班”33个,技工院校合作企业376家。深化校地合作,与兰州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共建9个引才工作站,2024年从沈阳化工学院等高校全职引进新材料领域人才23人。聚焦产业所需、企业所盼和人才就业,在常山县高标准推进产业人才学院、人力资源产业园、产教融合园“一院两园”融合建设,成功承办2024年度全省产业人才学院建设推进会。
(三)强化高端人才培育。建立博士后科创服务中心,积极开展校企人才联合引育、科研项目联合攻关,帮助企业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实现“产、学、研、用”创新深度融合,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贯通。全市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7家,其中国家站8家、省级站69家;引进博士后289人,目前在站224人。各科创平台筑巢引凤,加速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为我市产业发展提供人才要素保障。如浙大“两院”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20人。电科大长研院有欧洲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国字号人才10人。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继续优化住房保障体系。
一是完善人才住房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增强政策竞争力。对2020年以来实施的人才政策执行情况开展全面梳理和系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修订完善相关人才政策。
二是研究起草《衢州市区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管理办法(试行)》,对符合条件的产业工人,提供限定户型、限定价格(保本微利)、限制处分权利的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更好地满足刚性住房需求。计划于今年出台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相关制度并实行线上线下常态化申请。
三是研究起草《衢州市区产业工人周转房管理细则》,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可由属地政府(管委会)筹集利用存量政府性房源,提供配租服务并给予租金优惠。加快推进横路后地块等职工公寓项目建设,2025年底前新增保障性住房超2000套。
(二)继续升级园区配套功能。
一是加快东港缤纷水街、文体中心等项目建设进度,2025年完成东港生活圈全面升级。支持商超、餐饮、文娱、体育、快递等业态进开发区(园区),提高服务覆盖面和适用性。支持企业自建医务室、托管班等配套设施。
二是推动工业邻里中心智慧化改造,引入数字化服务平台,提升服务便捷性。鼓励国有企业、工商资本、村集体(强村公司)等投资建设商业综合体、酒店、租赁式公寓等设施。对标浙江省《小城市培育规范》标准,加快毗邻工业园区的乡镇(街道)扩容提质。
(三)继续深化产教融合。
一是实施学科“造峰填谷”计划,建设一批省级及以上一流本科专业、力争实现省A类学科新突破,重点建设与衢州主导产业相匹配的工科类专业。进一步提高衢州学院理工类本科专业及毕业生占比,到2030年使理工类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占比达到63%;在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谋划增设新能源技术、低空经济类专业7个,使招生专业与区域产业高度匹配。优化技工教育发展布局,动态调整优化专业设置,新增一批产业发展急需专业,加快推进4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和2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
二是支持高校设置产业未来学院,设置流动岗位,吸引企业科研人员担任“产业教授”,参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攻关。推动衢州学院现有的8个校级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落地见效,打造10个产教融合型专业,构建多方协同育人新机制,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产教融合和对外开放,建设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创新评价模式,优化高技能人才成长路径。2025年新建产业人才学院1所。
三是推动重点企业与浙大两院、电科大长研院等科研平台组建博士后工作站,创新博士后校企联合培养,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技术创新深度融合。实施“科技副总”“特派工程师”等计划,每年遴选100名高水平科研人员到100家县(市、区)企业担任科技副总、产业教授,推动高校、研究院、企业人才相互交流,激发人才动力活力。开展人才“双聘共享”计划,加强院企人才联合共引,帮助企业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实现“关系在平台、工作在企业”。
感谢你对衢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希望你继续为衢州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建好言献好策。
衢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5年6月26日
(联系人:徐晓莹,联系电话:0570-3089308)